乙肝由乙肝病毒(HBV)引起。这病毒像个“小破坏王”,进入人体就直奔肝脏,在肝细胞里安营扎寨,大量繁殖,损伤肝细胞。乙肝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、血液和性传播。母婴传播是妈妈怀孕、分娩或产后把病毒传给宝宝;血液传播包括共用针头、输入含病毒血液或血制品;性传播则是与感染者无防护性行为时被传染。日常握手、拥抱、共用餐具等不会传播。
乙肝分急性和慢性。急性乙肝多发生在成年人,免疫系统正常的人感染后,多数能靠自身力量清除病毒,恢复健康。但婴幼儿和免疫低下人群,感染后易发展成慢性乙肝。慢性乙肝就像“隐藏的定时炸弹”,病毒长期潜伏在肝脏,持续破坏肝细胞,引发炎症,久而久之,可能导致肝硬化、肝癌。
很多慢性乙肝患者初期没啥症状,或者症状不典型。有些会感到乏力,整天没精神,稍微活动就累;有的食欲减退,看到食物没胃口,吃一点就腹胀;还有人会肝区隐痛,位置在右上腹,偶尔疼一下。一旦出现黄疸,皮肤和眼白变黄,尿液像浓茶,就说明病情可能加重,要赶紧就医。

治疗乙肝是场“持久战”。治疗目标是长期抑制病毒复制,减轻肝脏炎症和纤维化,预防肝硬化、肝癌等并发症。常用治疗方法是抗病毒治疗,通过药物抑制病毒繁殖,让肝脏炎症减轻,肝细胞慢慢修复。治疗过程中,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按时服药,不能擅自停药,不然病毒可能“卷土重来”,病情反复。
生活中,乙肝患者得做好自我管理。饮食上,均衡营养,多吃新鲜蔬果、优质蛋白,像鸡蛋、牛奶、鱼肉,少吃油腻、辛辣食物,减轻肝脏负担。酒绝对不能碰,酒精对肝脏是“雪上加霜”。还要规律作息,保证充足睡眠,让肝脏在夜间好好“排毒”。适当运动也有益,像散步、打太极拳,能增强体质,但别太累。
乙肝虽不能轻易治愈,但只要积极治疗、科学管理,患者也能正常生活。同时,大家要消除对乙肝患者的歧视,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。